我们仨读后感钱钟书700字(精选3篇)

我们仨读后感钱钟书700字(精选3篇)
时间:2025-04-21 18:07

  我们仨读后感钱钟书(一):

  自从知道了杨绛老师写了一本关于她和钱钟书先生以及他们的女儿的书——《我们仨》,我就一直有想翻阅的想法。没有时间去图书馆借阅,终于在网上找到了在系阅读。虽然一直觉得读纸质书的感觉更好,可掌上阅读也有它的方便之处。

  《我们仨》这本书,杨老师分为三部分写的:开篇写的是她和钱老师都老了,步入了暮年;第二篇写的是他们仨失散了,曾经的家变成了客栈;第三篇是杨老师追忆他们仨曾经共同的美好生活。刚翻看这本书的时候,对于杨老师如梦境又似描述现实的手法,我看的有些云里雾里,实在有点摸不清头脑。可渐渐地翻阅下去的时候,却似乎能明白之前看到的那些文字的意思。

  杨老师用梦境的方式,写了钱老师住院治疗,她在女儿的陪同下搬到了方便照顾钱老师的“客栈”,因为医生的要求,她们每天看望钱老师的时间都受到了限制,而在病中的钱老师似乎也一直在昏睡中度过,难得清醒地和杨老师说上些话,尤其在谈论女儿的时候,二老是那样的疼爱。然后,就是他们所心心疼爱的女儿,却也因为病痛而住院了。年老的杨老师,一下子就成了孤家寡人,她要一个人慌忙地找寻着钱老师那条漂泊不停的“311船”,又想在梦中去医院探望女儿的病情。

  梦,看到杨老师和钱老师的女儿也生病住院的那一段,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杨先生要以这样的梦境来回忆她的那段生活。那真的是像梦一样的生活。无助,坚强,年老,丈夫,女儿,有多少人能理解那时杨老师的心境。看杨老师写的女儿去世的那一段,和他们来告别,钱老师让女儿回家的那些字句的时候,我是半躺在床上看的,已经是深夜十一点多,看着看着,我的眼泪就不由自主地滑落下来。为杨老师的情感,为杨老师的文字。杨老师的文字中没有渲染太多的悲哀之情,她就那样写着,记录着她的心境,却让读者看的纠心,看的落泪。

  原来一位大家,用她的文字描述她的真实情感时是如此的有震撼力!

  我们仨读后感钱钟书(二):

  当我读《我们仨》的时候,我深深陷入了书中的情感里,每次感受到书中“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的孤独和凄凉,都不禁潸然泪下。

  这是一本回忆录,记载了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人生旅途。该书一共有三部分,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前两个部分,杨绛先生以梦境的形式记述了最后几年一家三口的时光,有相聚的温馨和幸福,也有相失的凄凉和痛苦。第三部分,以朴实又不乏生动的文字记录了从一九三五年七月夫妇二人去英国牛津留学到一九九八年岁末钱钟书先生去世,三人就此失散的事,他们的日子充满了酸甜苦辣,也正如杨绛先生所说的那样:“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中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在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温馨的家庭。阿瑗和爸爸最哥们,也会做妈妈的保护神,他们三个人之间打打闹闹,笑笑,不亦乐乎。正是他们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才使这个家庭温馨而丰富多彩。

  在这本书中,我还感受到了杨绛先生文人的傲骨和爱国的情怀。记得书中的那一段话:“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字里行间流露出杨绛先生在苦难中的尊严与精神,对独立人格的捍卫,对文化的热爱以及浓浓的爱国情怀。

  在这本书中,我更感受到了杨绛先生在生离死别的痛苦面前的淡然和通透。“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仨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劳,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就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丈夫和爱女的接连离世,对杨绛的打击可想而知,但她没有悲观,没有消极,“哀而不怨,悲而不伤”,以淡然面对坎坷,通透看待人生。她的恬淡,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在《我们仨》这本书中,平凡简洁的文字蕴含着巨大的张力,朴实的语言蕴藏着动人的情感,在饱尝生活磨难后依旧有淡然通透的品质,这给我带来了深深的震撼。

  我们仨读后感钱钟书(三):

  杨绛曾说:“我走过一道道驿站,一路上都是离情。”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绛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全书想要向读者表达的是: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我们仨》讲述的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平淡,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我们俩老了”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女儿与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作者在书中表现了这段深重的情感经历。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以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得爱女,直至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杨绛作为一个妻子,一位母亲,为丈夫和孩子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付出了所有的爱。“拙手拙脚”的钟书“做了坏事”,打翻了墨水瓶,妻子说:“不要紧,我会洗”;钟书不小心把台灯砸了,妻子说:“不要紧,我会修”;钟书把门轴弄坏了,妻子说:“不要紧,我会修”。钱媛女儿圆圆一向孝顺父母,对父母百般体贴。“圆圆也肯委屈,能忍耐”。小时候,圆圆十分乖巧、听话。“阿媛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她始终是父母的安慰、父母的骄傲。

  钱钟书在家人心目中,他是家里最需要照顾的“孩子”,然而他的感情是细腻的,他对待妻子和女儿是温存体贴的`。在生活中,“他肯委屈,能忍耐。”他和妻子一起学做菜,一起去“探险”——在散步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他长期为妻子做早餐。他与妻子、女儿一起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他是女儿最好的“哥们”。在杨绛的作品中,他们一家确实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庭。正如书中所说:“‘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Copyright © 2008 www.zwg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好作文网 版权所有 陕ICP备17000724号-7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