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精选5篇)

大国工匠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精选5篇)
时间:2025-05-25 10:14

  大国工匠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一):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尚书·大禹谟》

  谈起大国工匠,就想起这句话,就如同从前,书信很长,马车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一样。工匠几乎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进去,对待作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

  我没有亲眼见过他们做作品时的场景,只是在书里的只字片语中了解到大国工匠,他们身上所有的匠人精神。现在我们提倡的匠人精神的本质是工匠精神,不也是对职业道德的遵守,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吗?印象最深的就是古文里有一篇《庖丁解牛》庖丁给梁惠王宰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即厨师的意思,但是他的技艺非常精湛,就连梁惠王也不由得的夸赞他,其实他也没做什么特别伟大的事。忠于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工作。用心去做,用眼去看,用官所感。就如韩愈《师说》中的一句,“术业有专攻。”我所以为的工匠精神,也莫过如此了吧:不仅仅以自己的工作来养家糊口,对自己手中的东西,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更上一层楼的精神。

  在古代,中国作为手工业出产大国,瓷器、玉雕、绣品都是出自匠人之手。虽然匠人的地位并不高,但他们所创造的,却是举世无双的宝物。就拿瓷器来举例子,作为中国的一张名片,如果没有工匠不断的推陈出新,又怎么会有举世闻名的中国瓷器?“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工匠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由最开始的素瓷,到后来洁白无瑕的白瓷,再者唐三彩、元青花、秘色瓷、珐琅彩。这不知多少工匠倾注了全部心血进去,方得一“小瓶”,碎一件,便少一件。也许,工匠精神的另一层含义也告诫我们,不仅也对自己的作品用心,更要懂得来之不易的成果,总结下去前人摸索出来的经验,传承不断推新的文明。

  周杰伦有这样一首歌“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以前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啊,天青色是无法自己形成的,在青瓷出炉的那一瞬必须是烟雨天,釉色才会渐变成梦幻般的天青色。因此雨过天晴的瓷器极为珍惜。工匠,是有工艺专长的匠人。等待仅仅是程序的一部分,也是匠人精神所追求的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只有执着专注、作风严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推陈出新,沉得住心,才能做出真正独具匠心,经得住时间检验的作品。

  大国工匠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二):

  精益求精,勤恳钻研,这是我完整地将六集纪录片《大国工匠》看完之后最强烈的感受。在生产的第一线,他们都是默默无闻的劳动者;他们平凡,只因大匠运斤的高超技艺而伟大。从坦克焊接到火药微雕,从造船到医生,从古文物修复到汝窑烧制技艺的传承与探索……不甘于已有技术水准,每一次的苦心钻研,每一次的勇敢挑战,他们身上都在演绎着身为大国工匠的精神本色——追求卓越。

  传承,更是为了创新。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正是一代代的能人巧匠用自己的智慧在这栋文明的大厦上不断添砖加瓦。优秀的技艺需要传承,但传承的同时也需要敢于创新。将立体的雕刻作品拓印在二维的纸上,正是李仁青钻研的结果。当老师从授业的第一天就说,拓印自古以来就只能平面作品上完成时,普通匠人只需学会已有的东西便可,但是李仁青选择向无人涉足的领域,开始漫长的摸索。前行的路是未知的,但正是他心中追求卓越的信念,才得以让无数古文物的研究和修复得以进行,让人们领略到文明古国的魅力。

  这样的精神在大学尤其重要,我们通过课堂所接收到的知识,只是前人已有的成果,若止步于此,知识不会更新,社会无法向前发展,科技也只能停滞不前。只有在旧的成果上钻研新的领域,国家社会发展才有不竭的动力。

  创新,是为了追求卓越。工匠们默默无闻,他们本是普普通通的工人,但因心中怀揣追求卓越的信念而发光发彩。特高压线路作业工人王进就是在一次又一次地寻求更高的突破,从660千伏到1000千伏,他用精湛的技艺确保了千家万户的正常用电。不安于现有技术的他,成为了掌握特高压带电作业少有的顶尖技工。正是这样一次次的尝试和突破,我国才能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了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国家。

  在他们身上,我能感觉到“把精益求精当作一种信仰”,“爱较劲儿”的工作作风。匠人们不仅局限于把已有的技术熟练掌握,还要要求自己做到更好。工作的每一处细节,糊弄固然容易,但是当自己的名字印在产品上的那一瞬间,荣耀与责任就随之而来。

  大学,做大学问,成大境界。每个人手中都有一把錾子,去雕刻自己的前途,也会在将来自己的岗位上雕刻国家的未来。干好自己岗位上的事,将其做精,做细,做奇,便达到了新境界,这也是校训“学以精工”所要传达的精神。追求卓越,在原有起点上仍然不满足现状,不故步自封,勇于向新的目标探索,这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科技必然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更要科技工作者们敢于创新,追求卓越,敢想敢做,每件事都努力做到极致。

  我们应发扬大国工匠的精神,用自己双手、智慧和胆略成就不平凡的人生。

  大国工匠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三):

  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大国工匠》让我明白了,置身于灯红酒绿的世界中,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诱惑,我们要守住心中的小岛,以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去做事、去生活。

  《大国工匠》节目,介绍了不同岗位的劳动者心有理想,身怀绝技,爱岗敬业,匠心筑梦的感人事迹。王津,39年如一日,专注修复钟表。“铜镀金乐箱水法双马驮钟”,是世界公认的最复杂的钟表之一。如今已经二百多岁,机芯老化、部件缺损。经过他的“妙手回春”,54根水法、28个人物造型、4套音乐、上千个零件,在他的手中复原如初。大国工匠,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远离名利场,不迷于声色,不惑于杂乱,守住心中的小岛,一生只做一件事。

  守住心中的小岛,需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力求完美。《庄子》“庖丁解牛”和欧阳修“卖油翁”的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做任何事情,只要心到、神到,就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工匠,不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他们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瑞士制表工匠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在工匠的眼中,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别无所求。正是守住心中的小岛,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全球、成为传承百年的经典典范。

  守住心中的小岛,需要稳住心神,耐住寂寞,经住诱惑,守住清贫。“速成”是匠心的克星。守住心中的小岛,必戒“速成心”,必戒“差不多”。多少粗制滥造、速生速朽的悲剧告诉我们,急于求成于事无益,急功近利更难立身。英国国王理查二世与里奇伯爵准备决一死战,决定谁来统治英国。决战当天,理查派马夫去准备战马。铁匠在最后一只马掌上只打了两枚钉子,马夫认为两枚钉子应该管用。结果,理查的马在战场上掉了一只马掌。理查被马掀翻在地,被里奇伯爵活捉,他的王国也随之崩溃。后来,西方流传一句民谣:丢失一个钉子,亡了一个国家。

  有人说:“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朋友,让我们守住心中的小岛吧!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努力用自己的匠心实现人生的价值。

  大国工匠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四):

  今天我去观看了大国工匠这部中央电视台的系列作品,我个人颇受感动,我心中有一股惊讶,一种感动,一种放心。我惊讶的是他们在做着常人难以做到的事,危险,高难度,这样的形容词天天与他们相伴。我感动是因为他们这种超凡的精神毅力,做事的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感动着我。我放心是因为中国这个国家是因为有这些人在才会屹立与世界东方而不倒。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大国的工匠。

  在这些伟大的工匠身上我们能看到许多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还有许多令人不可思议的行为。他们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纰漏,有的人能将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的人能在炸弹上做“艺术”,对炸弹进行雕刻,其误差不超过0。2毫米。这一件件无一不令人感到惊叹不已。所以大国工匠们在技艺上都是高超非凡的。再加上他们对其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自身对工作的热爱都是促使他们能坚持做到常人难以做到的事的动力。

  我看了一集集的工匠事迹的介绍,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叫彭祥华的一位中铁二局二公司隧道爆破高级技师。他的工作是与炸弹打交道的,一听就知道很危险,我想这是我八竿子打不着的事业,但就是这样一份充满危险的事业有人坚守岗位,有人在为了他人的安全而默默认真付出。其中彭祥华这个技师他几十年如一日一丝不苟地做着,他要装炸药,差雷管,在幽暗的隧道实施爆破,在爆破实施后,他还要走进爆破现场,查看情况,排除可能没爆炸的哑炮。这是多么危险啊,如果有一丝不小心,那他还能与家人再相聚吗?他不能,一个每天在死亡边缘徘徊的人心中有多大的压力我们无法体会,但那想想便知那是万分不易的。所以他的工作不允许出错,他也就练就了一丝不苟的性格。这是令人敬佩的,令人感动的。这集看到最后,有一句对他的形容语:如长崖伫立,如长松挺身。是啊,这是多么贴切啊。

  大国工匠中无论是谁都是令人感动万分的,他们哪个都是中国的骄傲,哪个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体现。我们现当代青年都应该以此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努力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伟大的工匠精神。现如今相当多的工匠岗位,是以一身犯险而保大业安全,以一人之力而系万民康乐。工匠岗位有太多需要我们青年顶上去了。我相信我们也会成为当代中国新的支柱。

  大国工匠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五):

  “细如发丝的焊缝加起来,长度达到1600m,而每个焊点只有0。16mm宽,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仅0。1s。”听到这些数据,恐怕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只有工业机器人才能做到。而事实上,这却出自一个焊接工之手。焊工在三百六十行里,可谓是再普通的存在,但有人却将其做到了极致,做到了出神入化,做到了化腐朽为神奇,并让他的岗位变得不再平凡。

  高凤林,一名航天特种熔融焊接工,他不仅为我国近四成的火箭焊接过“心脏”——氢氧发动机喷管,还攻克了200多项“疑难杂症”,发表了30多篇论文,获得了多项国家级荣誉。极限是什么?是直视闪烁的焊点十分钟不眨眼,还是在薄如纸张的管壁上焊制“方圆”。当众多的不可思议汇聚到一起,已经不只是对他焊接技艺的拍案叫绝,更是对他追求极致精神的肯定,他是焊接领域的翘楚,是“心脏”制造的魔法师。

  如何去创新?我在高凤林身上找到了答案。高凤林有个习惯,那就是搜集不同材质的焊接材料。看似平淡无奇的爱好,他却乐此不疲,因为,在他的脑中早已酝酿了一个计划。他认真清理搜集到的焊接材料,对其金属特性进行分析研究并制作成一条条焊丝。又通过上千次试验,一一确定了各种不同材质焊丝的特性及焊接方法。这些来之不易的焊丝在高凤林眼里视若珍宝,正是这一条条自制焊丝帮他解决了众多难题,也让他将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要想在平凡的工作中找到创新的途径和方法,前提是你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尊重自己的岗位。只有这样,你才会花心思去琢磨,去尝试,也才会在无数失败中找到创新的灵感。

  当利益靠近你是否依然能保持住初心,当生活压肩你是否依然能坚守住岗位?几倍工资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很难让人拒绝。但高凤林做到了,支撑他的不再是一份工作,一个岗位,而是一种担当,一种“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担当。从小航天就在他的心中成为一个梦境,为了知道“卫星是怎么飞到天上去的”,他报考了航天工业部门技校,吃饭时拿筷子练习送焊丝动作,喝水时端着缸子练稳定性。一切的付出与努力,在火箭成功升空后的自豪感中得以全部释放。回想,在这匆忙的城市里,你是否依然记得那年对天长吼的梦想,是否已经兑现无数跌倒的誓言,不忘初心,坚守梦想。

  高凤林,作为当代“大国工匠”,值得我们所有人尊重和学习。他不仅是时代的楷模,也是航天系统里的一个缩影。有无数像他一样的航天工作者,始终奋斗在第一线,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他们有些名扬四海,但大多数却只能默默无闻。无论身居何处,肩负何职,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辛勤付出助推中国的航天梦,他们都是传奇的缔造者,是航天的魔法师!

Copyright © 2008 www.zwg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好作文网 版权所有 陕ICP备17000724号-7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